发布日期:2018-07-24 00:00
仙游,在中国地图上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城,但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地位却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这是一片盛开着中国民间艺术之花的沃土,孕育了惊艳于世的仙作古典家具艺术。仙作古典家具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丰厚,虽然已走过千年历史长河,不过依然保持着蓬勃生机。作为一个地方性民间艺术,仙作能够保存并延续至今,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力量和支撑? 仙作艺术能够连绵不绝,得益有一群民间传承人默默无闻的坚守和发扬。他们虽然只是大时代边上的小人物,只是寻常阡陌的工匠手艺人,平生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赫赫声名,但他们用最质朴的传承,或世袭,或师授,或探索,或融合,构建出传承脉络广泛,艺术承装有序的传承方式。具体来讲,可分为家族式传承、师徒式传承、大宏式传承和学院式传承四种。以下笔者分别就这四种传承方式试做解析: 宗亲家族传承,仙作最根深蒂固的传承方式 在仙作发源地,榜头坝下存在数量众多的传承世家。仙作家族中,新生命从诞生的一一刻起,便接受世代承袭的家庭木工雕花技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一代蹒跚学步时把玩的是木尺凿刀,童年中的记忆就是在熟谙仙作工艺。“一门四代皆木工,同宗五族俱雕花”,“父子同台,兄弟竞技”比比皆是。 三福世家,四代技巧薪火相传,从黄春高到福华、福忠、福镇三兄弟,世代相传。贡品轩林福星等5兄弟,合称五虎上将,都是从事仙作艺术。飞鸿家都的陈氏家族,大代木工,代代相传。大家之家的林庆财五兄弟,自爷爷那一提起就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仙木坊的陈家这一代兄弟三朝都是做雕花,往上一辈,四个叔权伯伯也是老手艺人,节节陈成令更是远近闻名的名匠。他们三兄弟虽然学习对象是自己父亲,不过要求一样异常苛刻。从正式学艺那天算起,经年累月,除了重大节日允许放段外,有时连续一两个月一天到晚,从早上7点到晚56点,除中间休息一小时,必须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艺时禁止交头接耳,懒散放肆,整个作坊除了斧凿劈木声,雕刀磨料声,几乎静默一片。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往往是耐不住这种寂寞磨练。就是在这样严格要求下,三朝兄弟从前期帮衬清底,到试着修光,学着开线,再到创作打坯,除去先前在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外,至少还要学习三到五年,如果悟性差的,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师徒传承,维系仙作繁荣的大动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徒传承,作为传统手工艺沿袭中的重要形式,也是从古至今仙作采用的最主要途径。它主要针对的是无血缘关系的授徒学艺,这种传承方式好处在于打破了狭隘地缘、血缘的限制,让有志从事手工艺者提供拜师求艺的途径,使从业艺人受众面迅速增加。 仙作一大传承特点是,除了锄田翻土,就是当雕花木工,所以当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掌握一门手艺谋生。后辈晚辈为了寻求名师,更是不辞辛劳,遍地求访。若有福缘得到明师的教授点拨,不亚于今天考上名牌学府,荣耀非常。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徒结成传承虽无血亲关系,但由于徒弟对师傅的尊家,而朋教徒弟尽责,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师徒 感情。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师傅则根据一个人的个性因材施教,随性赋形,有经验的师傅能够发现一个人的潜质。师傅通过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向“师仔”(仙游当地对徒弟的称呼)传授施艺诀窍,雕刻奥妙。师仔依靠长年累月的厚实积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初学的“师仔”一般会先从帮师傅打下手开始,一边观摩,一边帮闲,通过记诵技法要点后,不断重复练习操作技法,研摩各种雕法的精髓,熟练掌握雕刻工具磨制,遇到难点时,请求师傅点拨,凭借悟性,顿悟施法奥秘。整个学习过程如下:观摩注意一一记诵领会一-练习保持点拨顿悟 悟道出师。 作为“关起门来授艺”的师徒传承沉淀期长、出师慢。需要师仔持之以恒的坚守修行,不仅要练才力,更需要练定力。仙作老一辈艺人林福来,授徒传艺几百人,众多的有潜力的后辈晚辈,在他的潜心教导下,学成出师。仙作技艺另一代表性大师林庆全,三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共培养雕刻徒弟130多人,书写师徒传承佳话。 学院派科班传承,探索新时代的传承之道 仙作古典家具艺术融合了书画艺术、雕刻艺术、家具制作技艺,涉及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众多学科。是一门系统的艺术,它要求创作者既要有过硬的雕刻功底,也要有出色的美学底蕴,还必须对文化、历史等有深刻了解。学院派的系统化教育,与“父传子”、“师带徒”的民间模式相比,艺术传承方式更加规范、系统、全面。作为培养人才重镇的工艺美术院校,它的“定向培养,纵深挖掘”培育模式是对“父传子”、“师带徒”的民间模式的重要补充。学院派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和艺术大家的悉心指导,所达到的高度也相对更高远些。 与传统的传承方式相比,学院派科班传承,往往需要学生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背后有鲜为人知的艰辛。他们这群人当中虽然有些人在入学前已对本类艺术情有独钟,但很多人仅仅一知半解。由于没有家学渊源、从师修炼的“童子功”,他们只能比其它传承学徒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在基本功上。仙作的学院派传承有一大特色是,出身工艺世家,为了学习美术绘图,进入学院进行专造。比如三福的黄福忠考入厦门工艺学院国画职工班研习绘面,飞鸿家都的陈少红研读湄洲工业学校美术专业。贡品轩林福星考入厦门市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工艺美术创作。他们这些人因为家学渊源深厚,美术功底深厚,像林福星、陈少红都成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融合式传承,解码仙作艺术奥妙 盘点仙作的传承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有这么一个特点,仙作传承人往往能突破独家孤]束缚,,摒弃闭[ ]造车研习单一技艺的桎梏,寻求兼容并蓄各种传承精义。融合式传承典型特征是,上取唐宋,下挹明清,交汇融合家庭式传承、师徒式传承、学院式传承的精髓,以开放性的姿态,解码仙作艺术承袭奥妙。 融合式传承的最大特色,就是不故步自封,善于同各种艺术交汇融合,形成了开放性、创造性、多元性的独特传承轨迹。仙作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福星,他既烙刻着家族传承的基因,又不辞辛苦,拜师学艺,融各家之长,同时又寻求进入专业院校进行深造,三位一体的传承理念,成为仙作传承的一大特色。上善品的李明友,自小耳濡目染雕花工艺,少年之时,又拜师当地知名艺人足下,研习雕工,青年时进入当地工艺精湛的大家之家、福中福雕刻厂,虚心学习。永盛艺坛的王洪斌不仅兼容家乡的传承技艺,而且积极走出仙游,汲取海南的艺术精华,融会贯通各个地域的艺术密技,成为海黄家具制作专家。明红堂的蔡朝忠,将绘画艺术融入家具制作当中,以木作画,独出机杼地创设出深蕴画理的艺术家具。 文化的力量源于厚重的积淀,艺术的丰盈源于蓬勃的血脉。仙作这四种传承方式扎根于莆阳大地深处,渗透在血脉中,是以人为载体,因人而生、因人而传,并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当下众多流行艺术“虽新而无古”;另些传 统艺术遗憾“有古而无今”,惟有山作艺术“豆古 亘今”奥妙就在于有系统的传承方式维系艺术脉 络,它构成了这个艺术流派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