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雍乾三代看宫廷艺术

发布日期:2018-07-20 00:00

 

      上世纪90年代香港佳士得推出"Imperial Sale--皇家  艺术珍品”专场,受到全球各地激家的热捧。随后,多家拍卖行也推出了多个此类专场,全场成交率、成交价皆不俗。

 

      可以说,近20多年以来,全球各地藏家对中国宫廷艺术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事实上,康雍乾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三代皇帝通过各种赏鉴、收藏等艺术活动,直接促进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其中尤以乾隆影响深远,将中国宫廷艺术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即使百年过去了,它们的存在,依旧让世人激动不已。

      国内收藏大鳄刘益谦也收藏了大量的清代宫廷艺术珍品,比如2009年以7557万元拍下的清乾隆御制紫檀木雕八宝云蝠纹“水波云龙”宝座;2010年拍出1.01亿元清乾隆“御览之宝”宝玺; 2012年拍出了4830万元的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刀;2013年拍出6452万港元的康熙青花万寿尊等等。

      刘益谦曾表示这些藏品当年有些在拍卖场上出现过后,近十几二十年未曾露面,他深感其中的责任感,因而决定于龙美术馆举办“2014—2016年:  中国古代宫廷艺术品大展‘世界三步曲’”系列展览。继2014年“朱见深的世界一一成化斗彩鸡缸杯特展”之后,2015年则举办“盛清的世界一一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

      以“盛清”作为概念做一次展览,对康雍乾历史重新的回顾,旨在让我们从文化层面出发更好地认识历史。此次展览共分四个章节,分别为“哲学王一一博学的皇帝”、“大一统与现代中国”、  繁华世代一一康乾的盛世图景与工艺”,以及“多重奏一一紫禁城里的西风与复古潮流”,展出260余件清代宫廷文物,涵盖书画、瓷器、玉器、古籍善本、缂丝、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紫檀家具等十余个门类,呈现盛清宫廷艺术的成就。

      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宫廷艺术?记者专访了此次展览策展人、原北京国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晓冬先生,从他的叙述中或可找到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话谢晓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_陈盛娥 答_谢晓东

      盛清三代从审美上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记者:本次展览主题为“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官廷艺术大展”您如何看待康雍乾三代的官廷艺术?

      谢晓冬:中国宫廷艺术源远流长,迄盛清而成大观。这不仅表现在传世的清宫旧物品类丰富、数量繁多,更重要是清三代统治者以异族统治中原,对汉文化和艺术用力很深。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文艺氛围,因此能够把宫廷本身的富丽精工和文人的潇酒雅致结合起来,推动盛清三代的宫廷艺术从审美上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记者:盛清三代的宫廷艺术从审美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谢晓冬:其魅力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点:

      1、材质之美。康乾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乾隆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几乎占到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庞大的国力支撑下,清代宫廷的艺术生产表现出对于材料的精益追求。无论是瓷器烧造、竹木牙角各类器物制作,还是珐琅器、漆器、家具无不表现出对于材质的严格把控。甚至用于书画创作的绢纸,亦达到很高的水平。

       2、技艺之美。所谓技艺,于书画是成熟的笔墨功夫、人物造型本领,胸中的文人沟壑修养,于器物,是制作火候分寸工序的精妙把控。今天当我们欣赏清代宫廷书画,宫廷瓷器、玉器,我们通常都会被优雅的线条、准确精到的造型,整体的协调之美所感染。那些通常被我们认为很匠气的书画作品,如果我们抛开偏见,回到历史现场,仍不得不承认,他们笔下那一手漂亮的好功夫, 是我们今天很多国家仍达不到的高度。

       3、文化之美。中国艺术相别于西方艺术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中国艺术是文人艺术。文人第一要务是要读圣资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清代宫廷艺术的一大特色,就是出现了很多官阶很高的词臣国家、书家。这些大臣平时帮助皇帝处理政务,闲暇时与皇帝则悠游唱和,因此无论是书面创作,还是监制器物烧造,都带有了鲜明的文人色彩。


      清代审美趣味增加了宫廷本身的特质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盛清三代的官廷艺术其实一点也不俗。但是,我们总是会拿明代文人的东西和清式宫廷的东西相比。您怎么看?

      谢晓冬:谁说明代宫廷的东西定是简单的呢? 明代天启皇帝的像,那个像跟清初有什么差别?不太大的。只要是宫廷,都是要讲究这一套的。明代的宫廷画里面也有工谨富丽的风格。宫廷传统首要的就是工谨富丽,少了很多自由的东西。

      但是不能说所有的宫廷艺术,都是这个风格。比如董北苑就是服务宫廷的,但是他是南宗领袖;清代金廷标画的就是潇洒的一路。但是王翠也能画出很I谨的《南巡图》。


      记者:中国家具史上,以明末文人家具为代表的明式家具以及清乾隆盛世宫廷家具为代表的清式家具尤为突出,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在您看来,它们有怎样的异同点?

      谢晓冬:他们的相同点都是把家具生产制作当做一门艺术去进行。不同点,也是明末文人趣味和清代宫廷统治者的文人趣味不同而已。

      明末文人趣味崇尚简约、自然,一任天成。而清代统治者,虽则也崇尚天真意趣,但贵为天子,其审美趣味当中增加了许多宫廷本身繁复精工的传统。加之中国康乾时期又是中西交流的时刻,一些西方的造型观念来到中国,也给宫廷家具制作带来影响,包括造型和纹饰等多个方面。

      简单说,这是两个时代的文化结构的差异导致的。另外,这不是同一个阶层审美趣味的比较。


      艺术品市场发展20年诞生一批清宫艺术收藏家

      记者:这样级别的大展只有北京和台北的故官办过,民间办这样的官廷艺术大展历史上是第一次, 您是如何策划这次展览的?过程中有遇到过困惑吗?

      谢晓冬:的确如你所说,这种级别的展览通常都是两岸故宫的题目。民间很难涉足。本次展览能够成行,首先还是源于中国艺术品市场二十年的发展,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清宫艺术收藏家。首先是他们的大力支持,促成了本次展览。这样一个展览总量有260余件套,其中龙美术馆的收藏占了一半,其余的则来自海内外三十余位重要藏家。

      策展的核心,是要找到一个鲜明的主题概念和线索,能够让展品本身说话,进而能够让观者实现对于文物全方位的认知。及于这个展览,就是我们一方面要呈现出盛清宫廷艺术的品类之丰、工艺之胜,另方面,我们还要要让观者透过文物看到时代的故事,了解到盛清文物之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从这一点出发,我查阅了很多历史材料和最新的历史研研究文献,并跟许多专家学者请教,最终确定了一个四章节的策展结构,主题则继续我们在去年成化斗彩鸡缸杯特展,所确定的“...世界”的概念,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去呈现皇权时代皇帝对于其统治时期的艺术和社会的塑造影响。

      策展过程相对顺利,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紧张。所有的作品在签订合约之后,从运输到入库、拍照、文字编辑、研讨会筹备,都是在非常少的人手之下进行的。所以压力还是蛮大的。不过展览出来被大家认可,我们还是满开心的。

      记者:除了龙美术馆历年来的顶级收藏,其他重头作品全珍  部来自海内外重要私人藏家。在展品甄选上有着怎样的标准?

      谢晓冬:这样一个重要的展览,质量过硬是首要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必须要没有争议、公认的好作品,或者是虽有争议,但是特别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其次,每个系列里面,我们力争能够找到顶级的作品来加以说明和呈现,作品本身要足够打动人。

      这次展览的260余件作品,涵盖了十多个品类,每一个领域,我们都找了所在领域市场和学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帮我们把关。因此最终呈现出来,口碑还是很好的。

      其次,这样一个展览不单单要展艺术,还要展历史,因

此那些历史内涵丰富,具有重要文献历史价值的作品也是我们青睐的目标。当然,许多作品是兼艺术之美和文献历史价值的。


      御用器具具有审美价值以及资产属性

      记者:御用器物在拍场上一直是一道通行证,如此受国内外藏家认可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谢晓冬:如上所述,御用器物兼具材质之美、工艺之美和文化之美。封建皇权时期,由于皇帝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导致大量的文艺精英聚集在皇权和宫廷周围,如果我们抛开许多偏见,不得不承认,这些御用器物代表了那个时代审美的最高水准。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加之其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导致全球顶级藏家对之趋之如骛。这些作品也就不单单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资产属性。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掌控,无论从收藏角度还是投资角度看,都是非常具备价值的。

      记者:您认为本次展览中哪些是最具代表性的御用展品?

      谢晓冬:乾隆御制的《大阅图》有四卷传世,本次展览有其中的两卷,描绘皇帝阅兵场面的一卷将会展出,这也是《大阅图》中最重要的一卷。《大阅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阅兵场面的作品,对我们去了解整个康乾盛世的盛景有很好的观察角度。

      还有康熙青花万寿尊、《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天字十七号宝刀等在拍卖时就很受关注的文物也特别值得一看。


      宫廷艺术的艺术性被低估了

      记者:做完这个展览以后,你对宫廷艺术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谢晓冬:宫廷艺术除了艺术性之外,还有历史性、文献性,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性,值得我们去欣赏。但是,就算把这些东西剔除掉,只看艺术性,我认为宫廷艺术的艺术性也是被低估的。

      记者:在“盛清的世界一一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后,你们又进行一场“重估与展望一一盛清宫廷艺术史学术研讨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对藏界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谢晓冬: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我们的出发点,是想重新唤起各界对于清代宫廷艺术的学术设问,也就是说,清三代宫廷艺术近些年来长期占据市场的热点和媒体关注,不断创造价格纪录了,是否只是因为它是皇帝玩的艺术,还是因为它本身的确很重要?

与展览相衔接,研讨会也设置了四个部分的议题,分别从历史语镜、文人话语霸权、风格与范式、方法与考证等多个角度对宫廷艺术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二十余位著名大学、博物馆体系的专家学者参加。两天的研讨,时间不算长,但内容很丰富。

      这样的活动对于社会来说,在于推进学术探讨的风气。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众对于文化艺术的消费也应该从猎奇进入到研究的阶段。只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抱着学术研究的心态深度挖掘,我们的文化才能持续散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