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经济的看法一

发布日期:2017-04-01 00:00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曾说:‘仓廪实,知荣辱。’孔子也说:‘富而好礼。’佛教则以实际行动来推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例如北魏的僧祇粟与僧祇户,帮助政府解决了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铺、旅店、碾硙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

经济是民生命脉之所系,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虽然不重视经济而轻财富,重清修,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倡导清贫思想,认为简朴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然而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例如《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无比。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但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借势茍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赌博淫业、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财富有清净的,有染污的;有外在的,有内心的;有一时的,有永久的;有现世的,有来生的;有个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钵’、‘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团体不能不要财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庄严;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叠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