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3-09 04:00
文化审美追根溯源 保养辨伪因时应物 在对中国古典家具拍卖的市场呈现中,我们不难发现此类市场多以花梨、紫檀为首的硬木家具,且多以明清两朝为主。虽然这对于业内人士不足为奇,但对于新入门者来说还是颇有疑问。谈及中国古典家具,唐代是从席地到垂足的过渡阶段,唐代后期随着人们起居与坐卧方式的变化,家具开始为之一变,但其用料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均为软木。但自明代隆庆开关之后,源自东南亚的硬木便逐渐流行于国内,成了中国古代高档家具的另一大门类。从硬木的名字中不难发现,这些被“诗意化”的“冠名”根本找不到对应的树种,而这些深具文化意义的名字也绝非一般民众能想得出,这就说明了这些硬木在中国的最初使用者是上层文人。而这些硬木在中国古代富贵人士中的流行无怪乎其“重”与“纯”的特性。谈及重是相对软木而言,即指硬木入水击沉,在财富观上犹如当时的黄金与白银的差别。谈及纯是国人的价值观使然,凡事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追求纯粹,硬木也正符合了国人对“纯”的要求。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隆庆开关,使得花梨木家具先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也使得明代的硬木家具多以花梨为主,且体现了“重结构、重细节”素雅质朴的明代文人设计审美风格,而家具中的“牙子”、“榫”与“攒边”等技法,不仅加固了硬木家具的结构并告别了只依靠钉、胶固定家具的传统技法,更使得家具的纯粹性登峰造极,标志着中国家具工艺的新高度。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在当今的硬木家具拍卖市场紫檀家具的价位更是首屈一指。然而紫檀家具的名贵古已有之,从其名称我们就能略知一二。“紫”在中国历来被认为祥瑞的象征,比如常说的“紫气东来”,原指老子出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预示着将有圣人驾临,便恭请老子写了千古名篇《道德经》。故宫原名紫禁城,就是缘于紫微星垣,由此可见紫色在中国古人观念中的地位。盛行于晚明的紫檀家具,源于文人对其沉穆雍容之美的推崇,这种美是其应力小、硬度高的物理特性使然。再加上其纤维小、料稀缺,使之很快受到了清朝皇室的喜爱,被定为御用之物,也因此形成了清代紫檀“重装饰、种效果”的雍容繁琐的清代宫廷审美风格。紫檀的御用与花梨的短缺,使得清代中晚期红木登上硬木家具舞台,相对的原料丰富和物美价廉的特征,使其刚刚登台就大行其道,以至于当今的硬木标准就以红木命名,而昔日的红木被冠以酸枝木的名下。此外,鸡翅木、乌木、铁力木等硬木制品也是随着花梨、紫檀的稀缺而被更多人熟知,但因其原料稀少,性能所限只能被少数人士所喜爱,与红木的普及性相去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