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材质的不同其特性有什么不一样?(2)

发布日期:2016-12-31 00:00

 

琉璃:在佛经中,常作“吠琉璃”,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说:
所言琉璃者,梵语宝名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 。
如此看来,琉璃指的是一种青色带光的宝石,其最大的特性。是具有“同化”作用,即任何物品,接近了琉璃,就会被琉璃的颜色所同化。故而采用琉璃制造的佛珠,亦代表了诸佛“同化”之德,更加被广大佛教徒视若珍宝。

砗磲:在佛经中被称作“牟婆洛揭拉婆”,根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是海中大蛤 壳内白晰如玉的物质,因其壳上有深大的沟汶,犹如车轮之渠,故称为砗磲,只不过后世以来,将白色的珊瑚和白色贝壳制品,均通称为砗磲了。在“七宝”当中, 砗磲是白色的代表,用砗磲制做的佛珠代表了心地的无染,同时还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被外境所转,岂不美哉。

玛瑙:在佛经被称为“摩罗伽隶”,是次玉石的一类,由结晶石英、玉髓及蛋白石的混合 物构成。因玉髓有红、黄、白、灰等各种颜色,故玛瑙亦呈现出种种美丽的色彩和纹理。周履靖所著的《格古要论》说:“玛瑙以红多者为上,其中有人物、鸟兽形 状者最贵。有锦花者,谓之红玛瑙;有漆黑中一线白者,谓之合子玛瑙;有红白相间者,谓之截子玛瑙;有红白杂色如丝相间者,谓之酱斑玛瑙。”由此可知,玛瑙 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用它来制造佛珠,一定是非常华美了。

琥珀:在佛经中被称为“阿湿摩揭婆”,而在中国古书中常作“虎魄”。李时珍《本草纲 目》中“琥珀条”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谓之虎魄”。其实,这种解释是极端错误的。琥珀原是一种树脂,经过几千万年的埋藏,加之地壳运 动石化而成。磨擦会产生静电,可吸附纸片等小物体,入火则燃,嗅之有香气。琥珀的种类相当繁多,现代的珠宝鉴评家,往往将透明而呈金黄色的琥珀称为金珀; 橘黄而不透明的称为蜡珀;呈朱红色的称为血珀;黑色而不透光的称为翁珀;内里夹含有木屑、花草的称为花珀;用肉眼垂直平视呈现黑色,在光线照射下则呈现红 亮光点的称为玺珀。琥珀象征着尊贵、吉祥。且可预防惊吓,历来被达官贵人、富豪之辈视为珍物。用琥珀制成的佛珠,实为佛弟子用以供佛、念佛的最佳圣物。

珊瑚:在佛经中被称作“钵摆娑福罗”,属于一种有机质宝石。其实珊瑚是海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结合营生所分泌出的石灰质。日久成为一种共同的躯体。因其形状像树枝,古人误以为是植物,故又称为珊瑚树。在《翻译名义集》中曾提到珊瑚及其产地:
珊瑚,梵语钵摆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州,州底磐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 。
珊瑚的颜色主要有红、白、黑三种,因为它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形成,许多宝石鉴评家都认为它的价值很高。以珊瑚制造的佛珠具有驱邪、避祸、逢凶化吉的功能,一向深受人们喜爱。